編者按:“web3”是對“web2”的改進。web2 的商業核心邏輯可以理解為“羊毛出在豬身上”,信息和服務免費為用戶提供,但用戶數據可以用來精準投放廣告,科技公司變成靠廣告支撐的媒體公司。在 web2 中,用戶可以創造內容,但其工作到頭來是在為平臺的發展做貢獻,不能成為網絡的真正擁有者。而在 web3 中,數字資產可被確認權屬,用戶可創造屬于自己的價值,付出工作并得到所有權作為獎勵。如今 web3 處于“冰河時代”,深刻理解 web3 能讓我們抓住時代的機遇。本文來自編譯,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提到:“一個價值數千億美元的全球產業幾乎在一夜之間崛起,而如今它正在崩潰。”web3 這個行業的價值在幾周內估計已經下跌了 65% 以上。
而對于認真的“建設者”來說,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崩潰”都是建造的好時機。我從如今的 web3 “冰河時代”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2000 年 4 月中旬,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下跌了 25%。它標志著被人們稱為 web1 的時代的結束。到 2002 年 10 月,納斯達克指數已經跌至低點,科技股從高點下跌了 5 萬億美元,即 78% 的市值。這就是“互聯網泡沫”的破滅。
互聯網時代是多金的,超過 1000 億美元的風險投資為互聯網的商業化提供了資金。我們能夠從中吸取一些經驗和教訓,但其中一些是令人困惑的,比如 20 世紀 90 年代的箴言:“信息想要免費”。
在崩潰的廢墟中,一些年輕的公司幸存了下來,其中包括亞馬遜(Amazon)、網飛(Netflix)和谷歌(Google)。同時還有一些新的公司成立了,比如 YouTube、Facebook 和 MySpace。到 2006 年,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出現了。正如《洛杉磯時報》當時向讀者解釋的那樣,“現在,互聯網的重點更多地放在了由在線廣告支持的免費服務上,而在線廣告一直在急劇增長。”
在危機中堅持下來的風險投資者接受了這種有爭議的新模式。如果“信息想要免費”,那么也許這種商業模式就是真正的媒體模式。使用先進的技術來創建引人注目的消費產品,允許它們被免費使用,并利用豐富的行為數據來有效地匹配廣告商和消費者。用戶免費使用服務,但他們的數據會被間接地使用。這成為了我們現在所稱的 web2 的基石,也是一大批令人眼花繚亂的科技公司背后的經濟引擎,其中最著名的是 Facebook 和谷歌。
美國法官稱“澳本聰”Craig Wright未能正確提供與比特幣所有權相關的信息:金色財經報道,美國法官Bruce Reinhart在周五公布的裁決中表示,自稱是比特幣創始人的“澳本聰”Craig Wright已經在法庭訴訟中出示了“初步證據”,證明他未能正確提供與價值1.43億美元的比特幣所有權相關的信息,因此存在蔑視法庭行為。法官表示,Wright“拒絕在表格中提供有關其配偶及其資產的基本信息”。[2023/5/6 14:45:50]
在這種模式下隱藏著一個簡單的論斷:如果動機恰當,人們會為服務工作。這種見解延伸到了第二波 web2 創新浪潮,也就是后來著名的“零工經濟”。Uber 這樣的公司出現了,司機和乘客都欣然接受了這項創新。Uber 只是一個“市場”,是“司機和乘客之間的媒人”,而媒人可以一路抽成。
零工模式造就了另一種成功。
然而,一條直通線連接了所有 web2 贏家。無論是零工平臺、電子商務平臺、社交網絡還是搜索引擎的用戶,他們永遠都不可能成為網絡的所有者。他們可以是客戶或“合作驅動者”,但在任何情況下,他們的工作都不能轉化為平臺的所有權。用戶可能可以拿工資,但不可能享受企業的利益。能隨著企業的成長增加個人財富的人僅限于“創始團隊”、“投資者”,或許還有一些持有股票期權的員工。
平臺的這種地位似乎是合理的。創始人建立了數據系統、算法、品牌和營銷,他們籌集了資金,那么為什么“用戶”要成為所有者呢?畢竟,在構想和推出產品的艱苦工作中,用戶并沒有出任何力。他們甚至都不是投資者。用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這個看似公平的交易在 2015 年開始受到質疑。有一種感覺是,這些科技互聯網公司得到了太多的好處。交換變得不平衡。一些看似無害、友好的平臺(比如 Facebook、Instagram 或 YouTube)開始呈現出一種更黑暗的基調。人們開始談論“社交媒體成癮”、“喪失隱私”,以及后來的“虛假信息的興起”等等。氣候科學家可能把這些稱為“外部性”,這些都是 web2 商業模式的隱性成本。
這些公司的市值非常之大,甚至突破了萬億美元大關,這比許多國家的 GDP 都要大得多,讓人不免產生一種無力感:難道我們注定要永遠生活在一個由不負責任的科技公司控制的領域里嗎?而這些公司除了對其投資者負責之外,不向任何人負責。在這一點上,會有什么新的東西超越谷歌或 Facebook 嗎?
Coinbase CEO:FinCEN新規則沒有遵循正確流程,我們將挑戰它:針對美國FinCEN擬議的非托管加密錢包交易報告規則,Compound總法律顧問Jake Chervinsky昨日發布了一系列推文進行抨擊。
12月20日,Coinbase首席執行官Brian Armstrong轉發Chervinsky的推文并表示,“我本來打算在推特上就FinCEN和財政部提出的規則進行猛烈抨擊。但是Jake Chervinsky已經總結得很好了。它沒有遵循正確的流程,我們將挑戰它。”
據此前報道,Jake Chervinsky認為,FinCEN的新規則將給VASP、他們的客戶和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負擔,可能侵犯憲法權利,但總體上不會給政府或執法部門帶來任何好處。[2020/12/20 15:52:04]
2009 年,一個名為“比特幣”的項目啟動。這聽起來像是一個非常愚蠢和古怪的想法,99% 的人對此不感興趣。這是某種“數字貨幣”,就像游戲中的硬幣一樣。
但比特幣背后是一項創新,它沖擊了 web2 公司的建立方式的核心。至少在理論上是這樣。比特幣的設計者想要解決一個核心問題:在中間沒有可信的中心權威機構的情況下,如何允許可信賴的交易?如果能找到答案,這將是個有趣的問題,意義深遠。
比特幣最初是一種游戲,設計者做出了如下承諾:
比特幣的發行量永遠不會超過 2100 萬。
每個比特幣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復制,這意味著它不能被偽造。
新比特幣的創造將與社區所做的“工作”相關,它們必須被“挖掘”。隨著時間的推移,挖掘的過程將變得更加困難,也就是說越早加入這項工作得到的獎勵越多。
所有這些都將由一個分布式網絡控制,沒有一個可以信任的權威中心機構來做出正確的決定。
不可思議的是,這些承諾成真了。人們為了好玩試圖打破這些所謂的游戲規則,但設計者緊守自己的承諾。因為他們堅持不懈,故事開始變得有趣,比特幣的價格開始上漲。早期的參與者購買比特幣是為了娛樂和游戲,現在他們發現自己的比特幣價值數千美元,然后是數百萬美元。比特幣的瘋狂發展超出了大多數人的預料,甚至造就了一些比特幣投資者的神話。所以公眾和媒體都注意到了比特幣,因為這些故事太酷了,不容忽視。
聲音 | V神:ETC的51%攻擊證明了以太坊轉向PoS的決定是正確的:以太坊創始人V神今日評論網友推文時稱:“我不認為針對ETC的51%攻擊能夠證明ETH自身在工程上的完備性;兩者的唯一區別是,ETH的算力是ETC的20多倍。不過,這也證明了ETH在理念上的是完備的,因為這證明了我們轉向PoS的決定是正確的。”[2019/1/9]
2013 年,一種有趣的“幣”被推出,名為以太幣(ETH)。以太幣是以太坊(Ethereum)的一種數字代幣,被視為“比特幣 2.0 版”,采用與比特幣不同的區塊鏈技術。
它不太像比特幣,不僅僅是“錢”,它還有另外一組屬性。以太坊是一種協議,讓人們使用支持比特幣的軟件原則來構建技術產品和服務。它帶有一些感覺很重要的短語,比如“不可信的交易”(trustless transactions)、“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工作證明”(proof of work)等,以及最重要的一個:“區塊鏈”(blockchain)。
以太坊項目的創始人之一試圖解釋為什么這項技術與之前的技術如此不同,并在 2014 年提出了一個新詞“web3”來描述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并沒有很多人關注它。
但這些話很重要。“贏家通吃”的 web2 公司在后互聯網泡沫破滅時代走向了巔峰,仔細研究后,我發現這些話似乎擊中了將 web2 公司推向巔峰的商業模式的核心。
畢竟,谷歌、Facebook 和 Uber 提供的核心資產是什么?他們創造和管理的是數據庫和軟件。只要有人“信任”這些公司,他們的服務就會奏效。如果人們“信任” Facebook 上的朋友,就會很高興地與他們進行交流。如果銷售嬰兒服裝的零售商相信“詹妮弗”是一位住在加州的新媽媽,對嬰兒服裝很感興趣,那么 Facebook 就能獲得零售商的廣告收入。你可能“討厭”Facebook,或者只是使用它,但不管怎樣,關鍵是要“相信”它給了你你想要的東西。信任和仇恨可以并存,盡管不愉快。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也可以構建一個可信的數據庫和軟件系統,而且中間沒有一個權威中心機構呢?換句話說,如果你可以建立一個沒有 Facebook 的網絡會發生什么?
聲音 | 麻省理工Brian Forde:虛擬貨幣和加密貨幣交替使用不正確:據Coindesk消息,麻省理工學院數字貨幣計劃的創始董事Brian Forde表示,了解使用加密貨幣進行的活動貢獻的范圍非常重要。 世界上近40%的人口不使用加密貨幣。虛擬貨幣和加密貨幣這兩個詞交替使用是不正確的,虛擬貨幣是最廣泛的名稱。加密貨幣用戶不會成千上萬。[2018/11/5]
比特幣做到了去中心化。那么在其他方面,我們能做到嗎?
以肯定的態度回答這個問題成了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命題。這可以說是具有革命性的意義的。如果你不需要一個中心權威,那么如何:
協調工作以建立產品或服務?
人們的工作有報酬嗎?
戰略是集體制定和決策的嗎?
所有權如何分配?
這些不僅僅是工程問題,也變成了“社會契約”問題。這些問題讓人想起了 18 世紀啟蒙運動的探索。這些社會契約問題需要得到回答,然后被寫入算法,也就是后來的“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實際上,曾經的公司規章協議(公司的章程以及公司和交易對手之間的商業協議)將需要作為區塊鏈上的“不可信”實體而存在。
這些問題,以及以去中心化的方式使用區塊鏈創新構建新產品和服務的方法,都是在巨大的外部成本的陰影下出現的。這也就是所謂的“賭場” 。
2018 年之后出現的絕大多數加密項目都是由賭場心態主導的。這個模式很簡單:推出一枚“幣”,然后說服人們盡早購買,然后盡快出手。
這種騙局式的模式很惡心,它玷污了“web3”。不過另一方面,這個“賭場”也帶來了大量的關注和資本。之后,市場崩潰了。2022 年 5 月上半月,比特幣下跌了約 25%。就像 2000 年互聯網泡沫崩潰時一樣,以太坊和其他更多的項目持續下跌。
截至撰寫本文時,所有加密資產的總價值已從 3 萬億美元下降到 8000 億美元,下降了 73%。到 2002 年,也就是互聯網泡沫破滅 18 個月后,所有科技公司的市值跌幅達到 76%。然而,以實際美元計算,2000-2002年的下跌比 2022 年的要慘得多。
韓國區塊鏈協會理事:ICO需要正確的規則來監管引導 :據Coinpost消息,韓國區塊鏈協會理事Nakoon Choi近日接受Coinpost采訪時表示,韓國政府目前雖然對ICO持有著較為強硬的制度,但并未明確表示禁止。他認為,韓國如果對ICO采取過于強勢的態度,將會導致許多ICO企業流向海外從而造成損失,應參考新加坡、瑞士等國的經驗,對ICO采取正確的監管引導措施。[2018/5/10]
當時,《洛杉磯時報》估計,這些 web1 公司的公共價值峰值為 6.7 萬億美元,相當于今天的 11.4 萬億美元。這個生態系統的峰值資本額幾乎是 web3 的四倍,而當時的“互聯網人口”總數只是今天的一小部分:約 4.15 億,而現在是 34 億。
在“人均”的口徑上,每個“網民”(這是一個過時的 web1 術語)的 web3 崩潰的成本約為每人 65 美元(34 億人共同承擔 2.2 萬億美元的損失)。在 web1 的崩潰中,這意味著每人高達 2089 美元(經通脹調整后,4.15 億人共同承擔 8.7 萬億美元的損失)。
請看下面的圖表。
圖片來源:Medium
打個比喻, web1 的崩潰就像 6500 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而 web3 就像最后一次大冰河時代。
這是規模上的根本差異。
那么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呢?
與 2000 年互聯網泡沫破裂不同的是,2022 年的投資者“彈藥”更為充足,即投資基金承諾為私營企業提供融資的資金更為充足。根據合約條款,這些資金要么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配置,要么返還給基金投資者。那么,市面上有多少這樣的“彈藥”呢?
這取決于人們如何衡量,如果非要給出一個觀點,可以使用 PitchBook(一個投資者數據庫)搜索“風險投資”投資者希望投資“區塊鏈”的資金,查詢結果為 470 億美元的潛在資本。全球有 122 家基金符合這一標準。有些公司很有名,比如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有些則比較不起眼,比如弗吉尼亞風險投資公司(Virginia Venture Partners)。
2022 年的 470 億美元可能還達不到“天價”的標準。因此,在 PitchBook 中,如果把搜索范圍擴大到任何明確擁有“區塊鏈”投資授權的實體,這個數字會螺旋上升到 760 億美元。在這 760 億美元中,包括更可能被網絡冰河時代“嚇到”的投資者,如“對沖基金”(hedge funds)和“企業風險投資”(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這就是為什么“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這個標簽在整個過程中意義重大。
風險投資基金是專門為長期投資而設立的。安德森最新成立的 web3 基金的投資期限為 12 年,該基金于上月關閉,引起了廣泛關注。這意味著,如果你是該基金的有限合伙人,你會被告知,在 2022 年進行的投資可能要到 2034 年才會到期。別指望在那之前拿回你的錢!有 45 億美元的投資都簽署了類似條款。
在這種情況下,風投公司是否會“在意”冰河時代沖擊 web3?會在意,但不是你想象的那樣。
如果你有 12 年的時間跨度,你可能會為在嚴寒時期投資而激動不已。嚴寒的氣候對認真的風險投資者來說是極好的,甚至可以說是最好的投資時機。遠比熱帶生態系統繁榮的日子要好。冰河時代對投資者有利,因為:
薄弱的團隊和項目會被冷落,留下一群更強大的候選人來考慮資金分配。
來自“游資”(比如對沖基金、企業風投和家族理財)的競爭趨于消失。這些“太陽鳥”討厭寒冷。因此,風險基金獲得了投資機會,早期估值下降,交易競爭減少。
風投正確地設定投資者的預期。這是一只長期價值投資基金,所以沒有必要急于公開出售(賭場已經關門了!)耐心投資是當務之急。如果你想獲得短期回報,那就去投資對沖基金吧。
冰河時代的市場氣候最適合早期投資。你可以一路騎著溫度計來到熱帶時代,然后光榮地離開,從始至終,氣候都是你的朋友。
當然,信奉那套“賭場”邏輯的人很生氣。他們是風險投資者的對立面,需要炎熱的熱帶氣候才能茁壯成長,才能炒作。嚴寒快把他們凍死了,不過這對我們真正的建設者來說是一件好事,我們正在艱難的事情上努力。
在“賭場”思維下,啟動 web3 項目要遵循以下步驟:
1. 為項目定一個高高的價格,然后拿到錢。
2. 從價格和金錢中產生興趣。
3. 用這個價格來證明你的 web3 想法(吸引團隊)。
4. 創建項目。
在冰河時代,由于天氣寒冷,順序顛倒了。現在的 web3 看起來是這樣的:
1. 在獲得資金之前先創建項目(召集團隊,做一些工作)。
2. 展示新想法。
3. 用最初工作的結果激發投資者/合作伙伴的興趣。
4. 根據數據設定一個價格,為項目提供資金。
這一順序本質上是上世紀 90 年代初創企業風投的傳統方法。以下是一些在聰明的投資者眼中,有前景的 web3 項目的信號:
該項目是否為生態系統的參與者創造了有意義的、長期的激勵,以貢獻有價值的工作來換取社區所有權?
該項目是否有能力通過攻擊相同的市場,但以一種從根本上更可規模化、更可持續和更有競爭力的方式,推翻現有 web2 的統治地位?
是否存在一種使用 web3 代幣經濟學的自我維持的經濟模型,在沒有代幣經濟學的情況下,絕對不可能在 web2 中復制?
是否存在一個為代幣持有者創造流動性的巨大可持續市場?
每一個問題都是深刻的。其中一些,尤其是最后一個,明確地與“賭場”模式相矛盾。
在 web3 的世界中,網絡是去中心化的,參與者通過對網絡的生產性貢獻獲得部分所有權。因此,該網絡中的代幣既是一種資產,也是所有權的一部分。它非常像證券,關鍵的區別在于你不能發行更多的證券,因為總發行從一開始就有上限(這意味著早期代幣持有者未來不存在被稀釋的風險)。
代幣是通過社區認為有價值的工作而獲得的。 和 web2 一樣,這也將是一個“贏家通吃”的動態系統。但與 web2 不同的是,web3 的贏家將由該網絡的參與者所有,而不是由像 Facebook 這樣的大公司所擁有。
在這種情況下,允許非貢獻者僅為了金錢而賺取代幣對生態系統是有害的。這是 web3 未來必須理解的一個關鍵區別。公開銷售代幣的行為如果真的發生了,本質上將與項目的發展和健康不一致。它們會吸引投機者和短線交易者,并創造一條無需貢獻工作就能獲得價值的途徑。
市場擅長解決這些難題,在 web3 項目如何自我維持和長期融資方面,還有一些創新有待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這與 21 世紀初那個自相矛盾的時刻并沒有太大不同,當時人們清楚地意識到,如果“信息想要免費”,科技公司就必須變成靠廣告支撐的媒體公司。盡管這種想法在當時聽起來很瘋狂,但它最后成功了。
在 web3 中,“付出工作并得到所有權獎勵”的想法現在聽起來很瘋狂,但最終也會成功的。
冰河時代是“建造房屋”的好時機。你準備好了嗎?
譯者:Jane
36氪
媒體專欄
閱讀更多
金色早8點
Bress
財經法學
PANews
成都鏈安
鏈捕手
Odaily星球日報
盡管加密貨幣市場最近陷入低谷,但 VC 仍在 NFT 和 DeFi 等領域支持著 Web3 創業者,投資者也在繼續支持旨在改變金融和數字商務等行業的加密貨幣初創公司.
1900/1/1 0:00:00加密貨幣將如何達到10萬億美元的市值?文:Marco Manoppo編譯:Zion 責編:karen 來源:su.
1900/1/1 0:00:00原文:《The New Creator Playbook: Jumpstarting Communities Through Tokens》by Li Jin.
1900/1/1 0:00:00一人多錢包地址是加密世界的普遍現象,而賬號真實性則切實影響著加密世界的運轉。對普通用戶來說,坐擁數百乃至數千錢包地址的“羊毛黨”將他們的空投收益極大的稀釋,對項目方來說讓他們無法甄別出誰才是真正.
1900/1/1 0:00:00信息來源自Paradigm?,略有修改,作者Georgios Konstantopoulos?&?Leo Zhang轉自公號:老雅痞(laoyapi) 區塊空間市場概述 區塊空間是為所有.
1900/1/1 0:00:00作者 | Alexandre Lores在過去的兩年里,由于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世界發生了變化。傳統上缺乏流動性的藝術品市場通過使用 NFT 與加密貨幣社區聯合起來.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