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交易所 比特幣交易所
Ctrl+D 比特幣交易所
ads
首頁 > 火必 > Info

貓眼電影創始人徐梧:我眼中的VR、AR和Metaverse——三維信息技術革命_MET

Author:

Time:1900/1/1 0:00:00

主要觀點:

1. 每一代計算平臺的誕生都經歷了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首先誕生數個垂直計算設備驗證垂直需求,然后經過長時間的科技發展,最終整合到一個設備中實現。

2. 手機供應鏈的成熟,AI技術和計算機視覺等技術的發展,是今天VR設備面世的基礎。

3. 顯示從單色屏幕到2K彩色屏幕,交互從手柄到頭手追蹤,算力從一堆線纜連接電腦到無線一體機,一代代天才產品經理用20多年時間像拼圖一樣拼出了今天的VR設備。

4. 二維交互是以鼠標鍵盤手柄為控制器的按鍵式交互,三維交互是以用戶的頭、雙手乃至全身為控制器的追蹤式交互,今天的VR設備將過去50年的二維交互革命性地升級為了三維交互。

5. 三維是事物組織的一種形式。真正的三維信息技術包含三維信息的顯示和三維信息的交互。

6. VR不只是虛擬世界,本質是三維信息技術革命。VR游戲是游戲行業和三維信息技術的結合。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帶來了過去五十年的二維信息技術革命,VR和AR將會帶來未來五十年更加波瀾壯闊的三維信息技術革命。  三維信息技術革命將再度改造各行各業。

7. AR的本質不是眼鏡上的一塊顯示屏,而是無處不在、虛實結合的三維信息技術革命。AR比VR多了兩個特性:一是不僅需要和虛擬世界交互,還需要和現實世界交互;二是需要走出家門,全天候使用。AR和VR其實是一碼事,都是在解決三維信息的獲取和利用,什么時候用VR什么時候用AR依據用戶需求來決定。

8. Horizon Worlds和Meta Quest 2只是Meta元宇宙的冰山一角。Meta的布局包含了光學、顯示、計算機視覺、音頻、圖形、交互、操作系統等底層技術積累,幾十款原型機的產品探索和大量商業收購。這些布局將對行業產生深遠影響。

9. VR和AR長期依托底層科技的進展,中期看硬件產品的設計,短期看內容和應用的開發。Oculus的誕生,把VR從innovators(創新者)階段推進到了early adopters(早期使用者)階段。

10. 目前VR和AR行業最大的誤區是用二維信息技術革命的舊經驗去搞三維信息技術革命。

11. 未來會誕生前所未有的產品和應用。穴居人工作室這么描述未來的VR游戲:”今天我們玩VR的FPS(第一人稱射擊)游戲,一顆子彈向你射來,你馬上會左右閃躲,然后還擊。五年后的VR游戲將會變成另外一個樣子,子彈來了,你可能首先想的不是還擊,而是會躲到桌子下面,甚至用手把桌子推倒作為擋箭牌,然后再進行還擊。“

我在去年分享時有一個觀點,如果把VR和AR的發展階段與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的發展階段做類比,目前相當于1977年,Meta Quest 2的歷史地位相當于Atari 2600(詳見:從游戲機、計算機、智能手機的過去五十年 看VR和AR的未來五十年)。

好多人聽了表示那我們是不是不要搞這行了,這事這么漫長。我說你知道1977年有什么嗎?1977年青年喬布斯和青年比爾蓋茨都啟動了創業,你如果那時候來做投資的話,你有機會投到青年喬布斯和青年比爾蓋茨,這不挺好?我去年講VR和AR還需要發展50年,更多是想表達這個行業未來巨大的發展潛力。

我講Meta Quest 2相當于Atari 2600,一方面也是想表達目前已經有很明顯的進展。Atari 2600本身就是一款劃時代的產品,并且Atari 2600發售的4年后就誕生了PC。但很多人看完之后就覺得當前什么也沒有。這讓我懷疑是不是我寫得太悲觀了?我今天的目的,就是想讓大家在理性的基礎上,可以更積極地去看待這個行業。

我們先從這幅圖開始講,這幅圖講的是過去50年消費電子硬件的進展。我們現在如果回到20世紀70年代左右,我們會發現,1970年到2000年出現了各種消費電子產品,比如說索尼的成名之作Walkman,又比如1989年任天堂推出的Game Boy,2000年以后出的iPod ,然后是Palm和數碼相機,還有1973年就出現的大哥大。

在很多人的眼中,覺得iPhone好像是橫空出世,喬布斯一個人在2007年把這個”新物種“給做出來了。但實際上,喬布斯在iPhone一代發布會長達50多分鐘的演講中,在最后介紹 iPhone 時他反復說了一句話——他說這是一臺三合一的設備:an iPod, a phone, and an internet communicator,三合一,然后不斷地播放”三個合成一個“的輪轉動畫。

其實我們今天用到的智能手機已經不是三合一了,至少有六合一、七合一、八合一,十合一在里面。喬布斯為什么會這么去講?因為所有的這一切并不是全部由喬布斯一個人發明創造的。早在四五十年以前,就有很多偉大的企業去做移動設備了。比如說Walkman的背后是索尼,Game Boy的背后是任天堂,大哥大的背后是摩托羅拉。

上述的每一個設備都證明了一點,人類對于移動設備這件事情的需求不是 2007 年才發生的,早在20世紀70年代PMF(Product Market Fit)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在當時由于技術不夠完善,所以我們在產品上做取舍,出現了不同種類的硬件設備。這些硬件設備驗證了各個垂直領域的需求,并且不斷進化。

iPod 的全系列銷量是4到5億臺。Game Boy累計銷量超過一億臺,Game Boy后邊還有一個迭代叫NDS,NDS 全球銷量1.5億臺,它有個競爭對手叫PSP, 全球賣了8500萬臺。移動電話更不用說,從大哥大到Nokia功能機再到黑莓手機,更是有數十億的銷量。

也就是說,其實在iPhone出來之前,已經有數十億的移動設備被售出,并且分別從音樂、視頻、娛樂、通訊、辦公等方向驗證過PMF。然后這些設備開始融合,到了2007年喬布斯發布了iPhone一代,iPhone又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成為了今天我們手中這么一臺強大的設備。

類似的事在科技史上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我們再往前去回顧,PC之前,甚至可以回到2600年前算盤的發明,200年前打字機發明,20世紀20年代電視機的發明,1945年二戰時期的大型計算機,20世紀70年代電子游戲機的上市,這一系列設備集中驗證了人類對于桌面臺式設備的需求也是一直都存在的,只不過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蘋果等廠商把它整合為一個設備,然后由IBM在1981年取名為PC(Personal Computer 個人電腦)。

我為什么今天要先去跟大家講這么一件事,因為這反映出兩代計算平臺的演進規律,在這個過程中,技術在不斷地滿足需求,然后需求又在促進技術的發展。一系列垂直的需求和當時的技術進行了匹配,產生了垂直計算設備,然后這些滿足垂直需求的垂直設備伴隨著技術的進展,最終共同匯聚起來成為了一代計算平臺。一代計算平臺不是說突然某一天就蹦出來了,而是由一系列用戶需求的驗證和一系列垂直計算設備的發展最終匯聚而成,是有脈絡可循的。

歐洲央行將從2024年開始探索基于DLT的金融市場結算工作:金色財經報道,根據周四發布的會議紀要,歐洲央行將從2024年開始探索基于分布式賬本技術(DLT)的金融市場結算工作。央行正在研究如何在金融機構之間的證券或外匯交易結算方面進行創新,同時還制定可供歐盟公民使用的零售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計劃。

文件稱,歐洲央行表示,預計將于2024年開始探索性工作,測試在真實和模擬批發交易中使用央行資金的情況。[2023/6/29 22:08:41]

所以,我們今天在這個領域從業,一方面要避免過于樂觀,僅憑借主觀的熱血和野心就人為地設定發展目標;另一方面,也要避免過于悲觀,不能因為資本市場的波動和外界的質疑就放棄。我們批判性地思考,不是為了打倒這個行業,而是因為只有理性地分析,把握好規律,才能從容面對接下來每一個階段的挑戰。

讓我們回到2022 年,今天我們手中已經有非常多強大的計算設備。我們有iPhone 14 、PC、PS5 、Switch、Xbox、iPad,我們必須承認今天的這些計算設備功能非常強大也非常”吃“用戶的時間。比如抖音,一刷能刷好幾個小時,看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短視頻一周也有幾十小時。游戲方面,賽博朋克2077、王者榮耀、吃雞、老頭環這些體驗都做得很好。除了計算設備,顯示端的選擇也非常多,比如說國內的智能投影儀也非常好用,在家看一部電影兩個小時也很快就過去了。

我們還要承認的是,這些設備非常便宜。手機有千元機,游戲機Switch只賣1000多塊。前不久,我家還買了一臺紅米的顯示器,24寸400多塊錢,還七天無理由包退。這里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有那么多便宜又好用的計算設備搶占你的時間,我們怎么還會有時間再去使用VR和AR設備?

到今年為止,現在差不多全世界應該有1000多萬臺的Meta Quest 2,世界上的的確確有些人天天在用VR。都說VR是游戲機,他們干嘛不用PS5和Switch玩游戲?為什么非要用VR?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思考。

VR、AR 是下一代計算平臺嗎?VR、AR 什么時候才能出現殺手級應用?這些問題我認為本質上也是在追問同一個問題——VR、AR到底創造了什么價值?因為只有明白了 VR、AR 到底在做什么,我們才有資格去討論VR、AR 的殺手級應用可能是什么,以及我們距離VR、AR 成為下一代計算平臺還有多久。

這是我今天提出來的第一個問題: VR、AR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它到底創造了什么樣的用戶價值?

1. VR設備的歷史演進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從研究VR設備的歷史演進開始。歷史上,業界對VR設備的投入一直沒有停過。從1960年代提出VR的概念,到2021年Facebook將公司改名為Meta,再到目前Meta Quest 2全球銷量突破1000萬,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是大廠補貼后的銷售數字?還是確有其人在使用VR?VR 的進展中哪些是泡沫哪些是真實?我選取了4款非常有代表性的設備,來說明VR設備是如何進化的,VR是如何一點一滴地創造它的用戶價值。

①失敗的Virtual Boy

我們來講第一款產品,這是VR歷史上的一個大失敗。我去年把Virtual Boy拿出來講,我今年還要拿出來講,但今年講的會比去年講得更具體更豐富一點。Virtual Boy是任天堂在1994年發布的一款VR游戲機。1994年的任天堂是什么樣的水平?它占據全球家用游戲機市場80%的市場份額。橫井軍平是這款設備的項目負責人,山內溥是當時的任天堂社長。

橫井軍平幾乎相當于現代電子游戲之父的角色。在他的職業生涯里邊,他做出了很多貢獻,比較主要的有:一是我們到現在打游戲都還在用的十字鍵手柄,二是Game Boy——歷史上第一款銷量破億的掌上游戲機。

這個人產品能力強到什么程度?他看到幾個日本的女生在公交車上玩電子計算器,他就覺得這東西可以演化成一個掌上的游戲機,進而再設計出十字鍵的手柄,十字鍵的交互標準一直沿用到今天。我覺得這種洞察力放到今天全球來看的話,也沒有幾個人能匹敵。如果要評選20世紀全球最佳產品經理的話,肯定有他一位。

山內溥是任天堂的第三任社長。任天堂是日本的家族企業,傳到山內溥已經第三代了,他在任期里完成了任天堂從撲克廠商到玩具廠商,又從玩具廠商到全球第一的電子游戲公司的轉型,開啟了現代電子游戲產業。橫井軍平曾評價山內溥:”他雖然不懂游戲和玩具是怎么做出來的,但是他的判斷力驚人,任何產品只要給他看過,他就能一眼看出是否能夠大賣。“

就是這兩位的組合,在1994年發布了VR游戲機Virtual Boy,山內溥一開始預期第一年要賣五百萬臺,結果在日本只賣了十幾萬臺,用戶評價崩塌,最后橫井軍平引咎辭職,離開了他服務一輩子的任天堂。

歷史曾這么記載:”7月末,任天堂社長山內溥不得不連續在初心會緊急對策會和中間期股東說明會上向合作伙伴和股民代表們鞠躬謝罪,這對于這位10多年來君臨天下的老人來說簡直是平生僅有的羞辱 ,愧恨萬分的他對肇事者橫井軍平失去了一貫的寬容和信賴。橫井軍平的失敗無疑是他所有的敵人期待多時的,任天堂社內幾乎異口同聲對其大張撻伐,令其幾無立錐之地。“

Virtual Boy的失敗是VR歷史上的一個大失敗,因為它由當時如日中天的任天堂出品,由最負盛名的產品經理橫井軍平操刀,被一手締造了任天堂傳奇的社長山內溥批準并寄予厚望。

這里我們先記住幾個Virtual Boy的產品規格:第一, 分辨率是單眼384×224,紅黑單色顯示。第二,頭顯是固定在桌面且不可移動的(研發時是可攜帶的,后來趕工放棄了移動特性)。第三,使用單個游戲手柄操控。

回頭來復盤, 橫井軍平本質上想做的是一款帶有3D顯示效果的掌機。當時玩家的普遍反饋是 ”頭暈,惡心和頭痛“,也有人反饋說長時間使用影響視力,這些反饋并不意外。但是當年有一段編輯評價非常有前瞻性,《Next Generation》的編輯在Virtual Boy發售時評價到:”但是誰會買它?這個游戲機并不真正的便攜,而且用起來很尷尬。它100%地反社交(不像SNES/Genesis游戲),它很貴,而且最重要的‘VR’(或者說3D效果),并不會增加游戲的內容,它只是一個很新奇的事物而已。“

上述用戶反饋集中起來就是兩個問題,第一,Virtual Boy的顯示效果未達預期。第二,Virtual Boy的VR并不會增加游戲內容。

②創新的Wii

時間到了2002年,山內溥宣布退休,指揮棒交給了任天堂第四任社長——天才程序員巖田聰,他也是首位非山內家族成員的社長。巖田聰早年是HAL研究所社長,HAL研究所一直為任天堂開發游戲,后來成為任天堂的全資子公司,再后來巖田聰直接被招入了任天堂本社。

Aleo CEO透露該項目在Gemini的賬戶被該交易所無端關停:6月29日消息,可編程隱私網絡Aleo的首席執行官Alex Pruden透露,該項目在Gemini的賬戶上周被該交易所無端關停。Alex就此評論稱,雖然Aleo收回了該賬戶內的資金,但Gemini并未就關停做出任何解釋,這再次證明了交易所作為中心化服務商可以隨心所欲地就是否提供服務改變主意,“不是你的私鑰,就不是你的代幣”。[2023/6/29 22:06:58]

巖田聰在任期間,其中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帶隊發布了Wii。Wii主機在2006年發售,累計銷量超過了一億臺。Wii最重大的創新就是重新定義了游戲機手柄的交互。Wii的主機搭配一根紅外線接收器,放在電視機前,手柄中內置重力傳感器和陀螺儀,二者結合,可以計算出手柄移動的方向、位置和速度。Wii這款設備雖然看起來和VR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去,卻實質上對后來VR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為Wii手柄交互的變化,出現了新的游戲類型——體感游戲,Wii也被稱為體感游戲機。玩家可以通過揮舞手柄來模擬揮劍、揮拍、擊打等動作,而不是靠點擊按鈕來進行游戲,其中《Wii Sports》游戲銷量達到了8500萬份。

在Wii之后的2010年,微軟又推出了更先進的體感游戲機Kinect。Kinect可以識別玩家的全身動作。

站在今天來看,這兩款設備實際上部分驗證了VR交互的原型,是一次動作捕捉在消費者市場的成功應用。手柄的操作方式從按鍵變為了可以通過揮動手柄來捕捉玩家手部的動作,因此也可以模擬出全新的動作,這些動作本身并不是靠玩家按鍵觸發,而是玩家真實地去做了這些動作,因此也拓寬了游戲人群,誕生了新的游戲品類——體感游戲。

但同時我們也會看到,因為依然在二維的框架下顯示和交互,能夠利用的手部動作的數據還是相當有限。比如你并不能真正控制到手部動作在三維空間中的移動,在游戲中的操控更像是在二維平面下移動和打節拍,難以建立真正持久的玩法。除了有限的第一方游戲大賣之外,并未生長出足夠龐大的第三方生態,這兩款設備雖然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銷量,卻并沒有因此成為游戲機的主流。

③幸運的Oculus

再往下走,就來到現代的VR設備Oculus Rift。

Oculus成立于2012年,創始人是一位叫Palmer Luckey的90 后,美國人。他是一個硬件的狂熱愛好者,也未曾就讀名校,大學輟學開始倒騰電器,發明新產品。2014年,Oculus公司就以30億美金被Facebook 收購了。Oculus Rift系列的消費者版本最終銷量雖然沒有公布,但可以估算同樣規格的硬件在全球積累了百萬級的用戶,實實在在地積累了VR早期用戶。另外,基于這套原型迭代出的Oculus Quest 2,在全球銷量突破了1000萬臺。

這里我們再度對比Oculus系列和Virtual Boy取得的成績,問題就來了,為什么橫井軍平那么厲害的一個人,在VR上的成績還比不過20年后的一個90后的輟學生?

我們來看一下具體這兩款設備差別在哪里。

第一是顯示端, Oculus的原型機誕生于2014年,這個年份意味著什么呢?我們知道2010年iPhone 4面世了,iPhone 4出來意味著什么呢?它已經有視網膜屏。那到2014年,供應鏈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便宜、分辨率又高的小的屏幕在供應鏈方面條件已經具備。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手機供應鏈的屏幕的成熟,VR做出不來。

Oculus Rift cv1的顯示屏幕分辨率已經到了單眼1200×800。所以第一點,手機的供應鏈直接幫助Palmer Luckey解決掉了顯示問題。反觀Virtual Boy是紅黑單色顯示,分辨率是單眼384×224 ,比今天低了不少,并且橫井軍平當年特意選紅黑色搭配是因為這兩種顏色對比出來會更有立體感,這些問題都是Palmer Luckey不需要考慮的。

第二是交互端,當年的手柄和今天的VR控制器是不同的,是一個普通的游戲手柄,通過手柄來控制視野的變化,角色的移動。但Oculus系列已經從2006年的Wii和2010年的Kinect這些體感游戲機的進展中吸取了不少經驗。在進入了Oculus時代后,定位技術也實現了從3dof到6dof的小飛躍,通過計算機視覺技術和各種傳感器的進步,不光能定位頭和手的旋轉,還能定位頭和手在空間中的移動。而這些技術,在90年代還沒有出現。

屏幕和交互,這兩個技術當年都不成熟,然而這兩個技術恰恰是今天VR設備組成的重要部分。沒有歷史上前人足夠的積累,單純憑借天才的產品經理,是做不出來激動人心的VR設備的。

但是Oculus Rift系列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沒有獨立的計算單元,每次都必須連接PC才能使用,配置一臺可以支持VR的臺式機成本不低,另外需要先開電腦再進VR的操作也比較繁瑣。但好在這種形態的VR積累了百萬級的早期用戶,第三方的生態出現了萌芽,我們耳熟能詳的VR動作音樂游戲Beat Saber,也是在這個時期誕生了。

④必然的Quest 2

第四款設備,就是今天銷量超過1000萬臺的Meta Quest 2。Quest 2跟Quest  1其實差別不大。那么Quest比剛才前面那個Oculus Rift S主要進展在哪?這個時候我們就得說到一個人——John Carmack,Oculus前CTO,3D游戲之父,他對行業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Oculus Rift S和Quest的主要差別在哪呢?Quest是無線一體機。而要實現無線一體機,依賴兩個技術的突破:

第一個是定位技術,Oculus Rift之前的定位技術是Outside-in,你要玩之前,要放一個攝像頭或者是兩個基站,而且一旦放好了之后,你很難挪動,又占地方又麻煩。Quest采用Inside-out定位技術,靠頭顯上的4個攝像頭定位,這樣它就不需要額外設備輔助了,一下子把使用門檻降得非常低。那這個技術為什么能夠使用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AI的發展。John Carmack帶領他的團隊在AI算法上進行了突破,圓滿完成了任務。

第二個是手機芯片的進展。得益于智能手機的高速發展,到了2019年的時候,搭配了高通驍龍835芯片,Quest可以脫離電腦獨立運算,而這在2014年是無法想象的,只能依賴PC進行計算。Quest 2又在此基礎上,用了高通驍龍XR2芯片,并把低配版產品價格壓到299美金。

顯示從382x224的單色屏幕到1920x1832的彩色屏幕,交互從十字鍵游戲手柄到頭加雙手的Inside-out追蹤,算力從拖著一堆線纜連接PC到無線一體機,依托各項科技的發展,20多年的時間,一代代天才的產品經理就像拼圖一樣,一點點拼出了今天的VR設備。

Ark分析師: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表現得像“避風港”:金色財經報道,Ark Invest 分析師 Yassine Elmandjra 在該公司的每周通訊中稱,面對美國和歐洲的銀行業危機,比特幣的價格上漲表明監管松懈對去中心化、透明和可審計的加密資產生態系統沒有影響。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表現得像“避風港”。上周末,當許多銀行關門,其他銀行面臨擠兌時,比特幣并沒有停滯不前:它結算了約 330 億美元,促進了約 60 萬筆交易,以穩定且可預測的約 1.8% 的通貨膨脹率發行了 2,037 個新 BTC ,吸引了約 100 萬個新地址,并為保護網絡的礦工創造了 4300 萬美元。[2023/3/21 13:15:44]

2. VR設備為什么會是頭顯加雙手柄的形態

回顧了VR硬件設備演進的歷史,那么VR背后的用戶價值是什么?

眾所周知,個人電腦是桌面設備,智能手機是握在手上平時可以揣兜里的,智能手表是戴手上的,唯獨VR頭顯必須要戴在頭上。每一次討論VR,大家就會提到當前VR設備太重,戴在頭上不舒服、壓臉。未來需要把頭顯做得更輕薄些。這里我想問一個問題:我們為什么要把VR戴在頭上?不在頭上,就不存在厚重的問題。

普遍的觀點是戴在頭上才能有三維沉浸式的效果。這樣說未免比較片面。如果僅僅只是追求大屏幕3D效果,IMAX 3D就可以,索尼的3D電視也可以。如果要徹底理解VR,我們的認知就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

我先來講一個VR FPS(第一人稱射擊)游戲的案例。FPS無論是在手機上、電腦上、家用主機上都是非常熱門的游戲種類,比如《使命召喚》、《CS》、《守望先鋒》,《絕地求生》等等,那為什么還有人玩VR的FPS游戲呢?

資深軍迷咖啡說過這么一句話,”PC上最硬核的FPS游戲都比不過VR上最普通的FPS游戲。“為什么?PC上的游戲都是靠鼠標鍵盤操作, FPS最重要的兩個動作,一個是瞄準,一個是射擊,在PC上,你再怎么硬核,也只能靠鼠標和鍵盤透過屏幕操作。但是在 VR 里,我們控制的就是自己,我們是可以模擬真實的舉槍動作,模擬真實的瞄準動作。

我剛才說為什么一定要戴在頭上?只有戴在頭上,它才能捕捉到你的頭部在空間中的位置和運動軌跡,而不僅僅在于立體的顯示效果。你因此能夠獲取真實的視野,才能夠做出真實的瞄準動作。

VR頭顯戴在頭上,實現了三個作用:第一,3D立體的顯示效果;第二,模擬人們真實的視野;第三,追蹤頭部在空間中的位置。

這里我們再問第二個問題:VR設備的手柄為什么是兩個?解答了前一個問題,這一個問題的答案就顯而易見了,因為需要捕捉雙手在空間中的位置。有了雙手的空間位置信息,VR就可以模擬真實的舉槍了。

雖然手柄數從一個變為了兩個,但卻有了質變。

在此之前,手柄的本質是按鍵式交互,用戶通過按鍵控制屏幕內的元素。但是在VR里,手柄的本質成為了雙手追蹤器,用戶控制自己的雙手來完成各種動作,而按鍵成為了交互的補充。

在VR游戲里有一句話很重要,”你控制你自己。“

動作游戲也是如此,《The Thrill of the Fight》中的揮拳,《VR Real Fishing》中的釣魚,《The Climb》中的攀巖,《VRChat》中的跳舞,等等等等。

VR頭顯,實際上對過去五十年的交互進行了革命性的升級,即以鼠標鍵盤手柄為控制器的按鍵式二維交互升級為了以用戶自己的頭和雙手為控制器的追蹤式三維交互。

VR設備的頭顯加雙手的形態,正是新顯示、新交互下驗證的結果。

3. VR的本質

講到這里,我們已經充分對比了VR頭顯和傳統的家用游戲機設備的不同,大家已經理解到這是完全不同的兩類設備。而VR游戲也創造出了與傳統游戲機完全不同的用戶價值。

與其說 VR 是個游戲機,不如說 VR 游戲是三維信息技術和游戲行業的一個結合。現在所有的 VR游戲,真正做得好的VR 游戲,其實都是在利用三維信息,在創造全新的游戲機制。如果說二維的游戲機制帶來的更多是通過按鍵熟練度帶來的快感,那么三維的游戲機制則更接近真實的快感。

三維這個概念由來已久。作為二維交互受益最大的公司微軟,曾經很早就開始研究三維交互,比爾蓋茨曾說過:”有一件事情已經被預測很長時間了,就是三維什么時候應用到界面中……三維是組織事物的一種方式,特別是當我們逐漸能在計算機上獲得多得多的媒體信息的時候,我們擁有的選擇比以前要多得多……電腦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中樞功能。那將是用戶界面的一個重大變化。當我們獲得自然輸入時,就會引起變化。“

我之前分享講三維,一直會講兩個概念,假三維和真三維。什么叫假三維?假三維就是只從顯示的層面上去講三維這件事情。而今天VR之所以成立,就是從顯示層面走入了交互層面。三維顯示和三維交互共同構成了今天VR的獨特價值。

講到這里,其實我就已經講出了我的核心觀點:VR的本質是什么?它是一場三維信息技術革命。通過獲取和利用三維信息改造各行各業。并且這個三維不僅是畫面的沉浸感,不僅是三維圖像顯示,而是獲取和模擬空間中物體的三維信息,有它的定位,有它的移動,然后利用這些信息產生價值。

展望未來,當我們有了足夠成熟、足夠低成本的三維信息技術時,將會回答一個終極問題:這個世界有哪些事物,是真正需要以物理實體存在的?

4. VR設備未來的演進

當我們知道了這些以后,我們再去看Meta對于未來的理解,一下子就會清晰起來。

①三維信息交互的進展

在今年10月11日Meta發布的Quest Pro,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它在兩方面進行了迭代。

第一個就是它增加了非常多的交互,比如說眼動追蹤eye-tracking ,然后是面部捕捉face-tracking ,然后它手柄上還有傳感器,可以捕捉到雙腿的動作。從這里,你可以看出Meta的很多戰略其實是非常優秀的。它知道什么叫試錯,它在試face-tracking,eye-tracking和body-tracking——本質上它在獲取空間中更多的三維信息。至于這些信息有什么用,交給天才的產品經理來發揮。

簡單和大家分享下,首先是眼動追蹤——一個超級有用的功能。我認為眼動追蹤有三部分作用:

第一,收集人的興趣——眼睛看向哪里,眼睛瞳孔的變化,不考慮法律、道德層面的限制,簡直可以穿透到你的內心來收集你的興趣。

第二,支持注視點渲染技術,節省處理器性能。你看向哪,哪里圖像才進行計算顯示。

Multichain跨鏈總交易額突破千億美元:金色財經報道,官方數據顯示,跨鏈路由協議Multichain總交易額已突破千億美元,TVL達17.6億美元。

Multichain當前已經連通83條主流公鏈,支持超過3400種資產跨鏈,是Web3領域最主要的跨鏈交互協議之一。[2023/3/15 13:05:12]

第三,眼動交互,眼睛看向哪兒,哪里就能直接給出反饋,而不是我看到了對象,再去摁控制器。我曾經試過眼動的demo,絲滑的體驗難以用語言表達。估計過不了多久,”你瞅啥,瞅你咋地“就會在VR中上演了。

然后是雙腿的動作捕捉,其實在VRChat里全身動捕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了,只不過一套動捕設備幾千塊的售價還是很高的門檻。Meta的自追蹤手柄如果能夠用純視覺方案捕捉雙腿的話,將會是對社交一個極大的促進。另外,增加了腿部捕捉,一些新的動作又可以解鎖了,比如射門、旋風腿等等。

另外還有hand-tracking,雖然并不是從Pro開始才有的功能,但Meta從Quest一代就開始優化手勢追蹤,SDK一直在不斷更新,未來的演進也非常值得期待。

第二個大的升級是彩色Passthrough的MR,這相當于直接采集了真實的三維環境數據。有了MR空間透視,我們不僅可以看到虛擬世界,還可以看到現實世界。它相當于把三維世界的處理從虛擬世界延伸到了現實世界。這樣一來,我們不止可以和虛擬世界進行交互,還可以和現實世界進行交互。這很有可能誕生出全新的use case。當然初代的彩色MR還存在分辨率、畸變等一系列問題。

②三維信息顯示的進展

今年發售的Quest Pro在顯示效果上并沒有進步,而是利用Pancake技術進行了輕薄化。

要看VR設備在顯示上的進展還需要看更遠期的原型機。好在扎克伯格前段時間展示了Meta Reality Labs研發的四款原型機:第一款實現了視網膜分辨率,第二款實現了變焦,第三款實現了現實級別的HDR,第四款在滿足以上特性的同時實現輕薄化。

我們來看今天VR所實現的三維顯示效果:它實現了一些立體感和大畫面,但跟我們實際看世界所獲得的感觸還是不一樣。扎克伯格提到的四款原型機,講了顯示效果提升的未來方向。

例如變焦能夠實現什么呢?我們人看外界的焦點是不斷在變的,根據焦點不同決定遠近的清晰和模糊,但是現在的VR設備一般是固定了兩米的焦距,這就會造成你看一米以內的東西會模糊不清,長時間眼睛會不舒服;看遠處的東西時, 這個視覺效果也不會隨著焦點的變化而變化。

又比如分辨率,這里我們需要引入PPD( Pixel Per Degree)的概念,即每一度視場角的像素數,理論上VR要達到視網膜分辨率,PPD需要超過60,而現在Quest 2的PPD大約是20多。今年,Alex Honnold 拍了一部 VR 紀錄片《The Soloist》,Alex是Free Solo的男主角,這部電影講述了他之后的攀巖記錄,在訪談中他對使用VR技術來拍攝也表示很興奮,我后來完整看完了成品,對比我之前通過IMAX看的Free Solo,客觀地講,VR的顯示效果并不能對二維的顯示體驗形成碾壓,甚至有些地方還不如顯示器,比如FOV的限制、分辨率的限制。

所以今天看VR在視頻方向應用上的問題,其實并不是這些藝術家和企業家們做得不好,更多的問題還是VR硬件上的限制,應該把HDR 、分辨率、變焦這些事全解決了,才能達到VR顯示技術碾壓顯示器和電視的程度。核心驅動力還是硬件的迭代。

我去年有一個觀點,如果用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發展的過去50年來做類比的話,Quest  2大致相當于雅達利2600,今天的時間點大致相當于1977年。這既說明新一代計算平臺的大致框架已經出現,也說明計算平臺的最終形態還并沒有形成標準。

我覺得今天優秀的創業者應該做的是先理解現有的設備規格: 硬件廠商幫我們獲取了哪些三維信息,哪些有用,哪些沒用,利用這些三維信息可以創造出什么新游戲新應用,哪些需要獲取還沒有獲取,哪些垂直場景其實更適合VR。從這個角度來講,我會覺得未來的這幾十年其實還是很激動人心的,全新的東西會被創造出來。

5. AR設備的歷史演進

看過了VR,我們再來看AR。總體來說,一方面,更多的人會認為AR會有更加廣闊的應用場景,AR將會是智能手機的替代;另一方面,大家普遍認為AR的進展會更慢一些,以至于AR的發展方向、use case會更難以琢磨,甚至做的是不是AR都有所爭議。好在過去十年AR的發展也有了一定的進展,可以讓我們稍微更清楚地去做一些分析。

我們從2012年發布的Google Glass開始。Google Glass發布之后即遭遇了失敗。

Google Glass失敗之后,普遍認為有3個問題:

第一,外形很怪,大眾接受度很差。

第二,創造的價值不明確:拍照、錄像,通話顯示消息功能對比手機并沒有顯著的便利性提升。

第三,攝像頭的存在會有侵犯隱私的可能性,引起大眾的抵制。

吸取了失敗的教訓以后,后續的產品研發出現了兩條路線:

第一條路線,以Snapchat和Meta為代表,走極致輕薄的2C路線,力求將AR眼鏡的外觀做得盡可能像普通眼鏡,作為有時尚屬性的產品銷售。在這個基礎上,適度探索use case。這條路線的眼鏡產品,我認為叫Smart Glass更為準確。

Smart Glass舉例:Meta和Ray-Ban合作的眼鏡

但由于并不是革命性的AR產品,對行業發展影響相對有限。

從應用層來講,國內的創業公司更加活躍。今天國內的眼鏡已經能做到80多克甚至更低,也做了投屏觀影、輔助聽障人士、導航等很有特色的垂類產品。

這里面需要面臨的挑戰:第一,稍微添加智能化的功能就會導致眼鏡重量和體積的增加。受物理限制,目前AR眼鏡無法完全做到自重20~30克左右,無法達到佩戴舒適度與普通眼鏡類似。第二,在總體要求非常輕薄的限制下,能夠添加的功能也非常有限,但同時又需要和現有的其他設備進行競爭,例如翻譯棒、助聽器、運動相機等。

這條路線國內參與的玩家眾多,而這條路線是否準確,我們會在近幾年里陸續得到驗證。

第二條路線,不追求極致輕薄,在垂直場景探索use case,可以規避造型怪異的問題和隱私問題。

這條路線的代表是Hololens和Magic Leap。這兩家的累計投入都在數十億美金級別。它們的發展歷程都有一個共同點 :一開始C端沒有走通,最終回到B端,并且處于長時間的巨額虧損中,需要不斷地依賴數十億美金的外部資金投入才能存活。

Coinbase L2網絡“Base”NFT市值突破100萬美元:金色財經報道,據nftgo.io最新數據顯示,Coinbase L2網絡“Base”NFT市值已突破100萬美元,本文撰寫時“Base”NFT地板價為0.0049 ETH,市值已升至140萬美元,當前交易總額約為70萬美元。[2023/2/25 12:28:42]

說到Hololens,這里還有一位當代的優秀產品經理,Alex Kipman——Kinect之父,Hololens之父,同樣是從家用主機時代過來的優秀產品經理,在整個職業生涯中致力于實現下一代交互。在Kinect之后,為了實現真正的三維交互,提出了Hololens的構思,有傳言說Hololens最早的代號就是Kinect Glass,Alex在深耕XR領域8年后,進展依然不理想,最終于2022年6月黯然離職,離開了服務20年的微軟。

除了了光學的AR,彩色的Passthrough又為AR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案,通過攝像頭看到現實世界。這是Meta Quest Pro重點驗證的功能,扎克伯格希望能夠通過它應用于諸多辦公場景。這種形態的AR優點在于,可以借助VR已有的算力和顯示屏,用更低成本達到類似光學AR的效果。但由于真實的顯示是通過攝像頭捕捉進來而非光學透過,會帶來延遲、畸變、低分辨等缺點。從某種角度來看,Quest Pro總體規格有點像VR版的Hololens。

6. AR設備的主要挑戰

簡單講完了AR設備的歷史,我們再來回答AR為什么比VR更慢這件事。從產品側的特性來講,AR比VR多了兩個特性。一是不僅需要和虛擬世界交互,還需要和現實世界做交互,二是需要走出家門,全天候使用。而這兩個特性,背后就是兩個巨大的挑戰。

第一,因為AR需要和現實世界交互,所以不能使用已有的顯示技術,AR需要全新的光學和顯示技術。跟VR可以直接借助手機成熟的供應鏈不同,AR需要的光波導技術以及顯示所用的MicroLED都是現在手機供應鏈所不能提供的,這兩部分所需要的工藝和材料又都處在重新研發的早期階段,造成的結果就是AR頭顯價格高昂。

同時AR需要識別、理解現實世界中的事物,這對算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需要增加傳感器,這進一步增加了成本和體積。以Hololens舉例,一臺需要3500美金,對比Quest 2 399美金的售價,價格幾乎貴了10倍。

第二,因為AR需要戴出街,全天候佩戴使用,這對設備的外形提出了更加輕薄的要求。而人類眼鏡經過200年的發展摸索出來的最佳重量是眼鏡20多克,墨鏡30多克。這直接將理想中AR眼鏡體積重量的要求提升到了一個令人發指的地步。要知道Quest 2目前也需要500多克。而成熟的消費者端AR眼鏡一上來要求就是幾十克,這直接比VR的要求提升了10倍。而要實現體積和重量的極致輕薄,就需要突破大量的物理限制,這可不是改產品外觀或者改代碼就可以實現的。

我們做產品,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叫PMF(Product Market Fit),講的是我們做的產品只有在驗證了它的市場契合度的基礎上才能夠擴大銷售生產,而在此之前,任何擴大銷售和推廣都是不應該的,而PMF就是這中間的衡量標準。

找到PMF很難,但放在一個較長的時間維度下,比如十年,我相信天才的產品經理和工程師是可以找到的。

但是當我們已經有了天才的產品經理和工程師,還是找不到PMF,這是為什么呢?

這里我想提出一個新概念,叫TMF(Technology Market Fit)。放在更長的歷史維度下,M其實一直都在,但如果T不夠ready,即使有天才的產品經理和工程師,也無法完成F,因此規劃中的P也不會出現。而每一個時代天才的產品經理和工程師的使命是:利用當時的T,完成F,形成偉大的P,所以一個時代的P=TMF。

AR行業之所以難,難就難在T(Technology)不 ready,而T不是天才產品經理和工程師可以解決的,大家都在期盼這個轉折點的到來。

7. AR的本質

回到現在,我們再看AR的發展節奏就比一開始清楚許多了。考慮到科技在當前的局限性,我們就會知道我們目前是沒有基礎去說AR馬上就要替代iPhone,需要做OS,需要做一個universal的設備,因為科技遠遠達不到。我認為我們還遠遠沒到AR眼鏡的iPhone時代,也不是iPod時代,也不是Palm時代,現在務實的目標是做一個Walkman。如何在有限的算力下去平衡重量、體積、續航、散熱,找到一個商業上成立的use case,將是現今入局AR眼鏡玩家的共同挑戰。

再看未來,那個充滿想象的下一代計算平臺AR眼鏡,顯然不只是人身上的第三塊屏幕,AR需要用更先進的光學技術、顯示技術、算力和AI,實現對三維現實世界的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計算、信息展示。從這個角度來說,VR和AR其實都是一碼事,它核心解決的都是三維信息的獲取和利用。

什么時候用到VR什么時用到AR我覺得這是依據用戶需求來決定的。如果你需要跟現實世界進行交互,你就用AR;如果不需要,就用VR。這是從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得出的結論。終極形態的AR更像是VR的延展。如果一定要對AR的本質來下一個定義的話,我會覺得AR是無處不在、虛實結合的三維信息技術革命。

最后我一定要提一下:我覺得大家不要把思路總是局限到眼鏡、頭顯上來。事實上,我們的生活已經在被AR改變了。比如掃地機器人和新能源汽車。從技術上,你會發現深度傳感器、雷達、攝像頭這些AR和VR上使用的技術,在掃地機器人和新能源汽車上都同樣適用。從產品功能上講,它們獲取了空間中物體的位置信息,通過分析、計算這些信息給出了指令,使得機器人的自動掃地,電動車的自動駕駛成為了可能,妥妥地通過獲取和利用三維信息創造了全新的用戶價值。

馬斯克在他最新的AI  Day上公布了Tesla Optimus機器人,這款機器人應用了AGI(通用人工智能),可以預期的是它會搜集到更多現實世界的三維信息、做出更多判斷。我們再聯想到Oculus的前CTO,3D游戲之父John Carmack,辭職創業也是做AGI。你看看,殊途同歸吧。

另外,我還是要再提一下什么是元宇宙。

我認為,元宇宙不是賽道,也不是技術,而是一個愿景。元宇宙是三維信息技術革命的愿景之一。元宇宙是依托于信息科技的高度發展,在未來最終呈現出的一種數字化信息產品形態。

Facebook在去年改名為Meta,我認為是Facebook看到了三維信息技術革命的愿景,暢想人們在元宇宙中的社交生活,人與人因為VR、AR技術彼此之間聯系得更緊密。這里我們可以閱讀一下Oculus的Misson以供參考:Our mission is to enable people to have meaningful interactions regardless of physical distance.

今年下半年,扎克伯格因為一幅比較粗糙的Avatar被全球媒體嘲諷,很多對行業不熟悉的人認為Meta的元宇宙就是Horizon Worlds,紛紛表示不認同,并質疑Meta花了100億美金都做了個啥,一時之間群起攻之。其實這是一個巨大的誤會。

在Meta的Reality Labs里面藏龍臥虎,不乏有從PC時代、互聯網時代成名已久的世界級大神,他們用畢生所學在推進三維信息技術的發展。Reality Labs里有光學、顯示、計算機視覺、音頻、圖形、交互、操作系統等底層技術積累,也有幾十款VR/AR原型機的產品探索,還有大量VR游戲工作室的收購。我們目前看到的Quest 2和Horizon Worlds僅僅是應用層的冰山一角。Meta實際上是做了非常多的基礎建設工作在推動這個行業前進。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三維信息技術的基礎建設工作不斷地進行,放在整個三維信息技術革命的框架下去看,社交、娛樂、運動、教育、生產力、各行各業的三維信息都將得到獲取和利用,每一個領域都會有每一個領域的類似元宇宙的愿景,這些三維信息將會產生怎樣的價值,想象空間還很大很大。

也因此我想說,真正的元宇宙還需要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去建設。

前面講了這么歷史,推導了這么多,讓我們回到源頭,我還想說些什么呢,就是我們應該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態和方式來參與這場三維信息技術革命。

1. 合理的預期和正確的節奏

大家都說Quest 2現在是個游戲機,也對,也不對。只要你深入這個行業,從用戶側,你就會發現各行各業的early adopters已經出現。今年也許因為大環境以及Meta股價下跌大家覺得元宇宙這個概念不行了,實際上整個VR行業的early adopters都在持續增長。頭部的游戲和應用公司活得還挺好,增長也還不錯。

我可以稍微展開說一下,因為這里涉及到整個XR行業的進展。說到early adopters,就不得不提到跨越鴻溝理論中的五類人群,分別是innovators(創新者)、early adopters(早期使用者)、early majority(早期大眾)、late majority(晚期大眾)和laggards(落后者)。

我們今天先講早期市場的鴻溝,這里主要講兩類人,innovators和early adopters。Innovators的特點是狂熱的技術愛好者,通俗點講就是只要是新的科技產品他都會率先購買,至于有沒有用不是其首要考慮的因素。Early adopters和前者最大的區別就是,這個群體要求產品一定要有用,要通過享受到新技術帶來的價值使其能夠先人一步,為此他們可以付出更高的成本;如果這玩意沒用,他們是不會買的。

所以衡量一個產品有沒有真正進入早期市場的標準,就看它有沒有early adopters進來。而需要跨越的第一道鴻溝就出現在innovators和early adopters之間。可以說Oculus的誕生,真正意義上把VR從innovators推進到了early adopters階段。

我們今天創投圈的話語權是掌握在innovators手里的:媒體資源會向知名投資人,知名大V等傾斜。出來分享的innovators很多時候并不是實際的用戶early adopters,這就會造成一個問題:他們傾向于從邏輯、估值和自身利益等角度去推演一種產品或技術的價值,而不是從實際的用戶價值出發。

當大環境好的時候,innovators會拼命鼓吹VR馬上就要改變世界,反正他們從來不用也不真正知道:VR對大多數人來說確實長時間佩戴會有不舒適,內容生態確實還在早期,從產品規格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當大環境差的時候,他們會拼命詆毀VR是個泡沫,反正他們從來不用也不真正知道:VR對于一部分人來講,使用頻次已經非常高了,每天可以玩好幾個小時。《VRChat》就有不少用戶累計使用時長超過1000個小時,《Contractors》用戶日均使用時長有60分鐘。至于有人說VR很暈,我們通常都笑一笑。

當你知道得足夠多,你會發現VR自有其節奏,一直在爭議中前進。我認為,今天要想理解VR行業,不要只跟innovators待在一起,而需要在early adopters身上花時間,認真聽取他們的反饋和意見。我最喜歡問人的三個問題,你用Quest 2嗎,你玩過哪些內容,說一說這些內容的優缺點。99%的人挺不過這3個問題。

順便再說一下,從early adopters階段到early majority階段會有一個更大的鴻溝。Early majority是實用主義者,他與前者最大的區別就是不想變成小白鼠,當新技術不完善的時候,他不愿意承受副作用和風險,他只要成熟的產品,非常注重性價比。跨越這道鴻溝,才是未來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VR和AR需要面臨的挑戰。

我有這么一個觀點,VR和AR長期看硬科技的進展,中期看硬件產品的進展,短期看內容和應用。

長期來看,說到什么大的拐點,大部分創業者是控制不了的,我們只能慶幸不是生活在橫井軍平的時代。我們能看到有動作捕捉技術可以突破,有光學和顯示技術會進展,芯片算力會更強,AI算法會更先進。扎克伯格通過那幾個原型機展示了未來的可能性:更高的分辨率、HDR 、變焦等等,這些都是有希望在 2030 年之前搞定的。

當然,十年時間,沒點信仰的人確實不容易堅持下來。不過,我覺得大家更應該問自己的是,如果客觀事實就是需要這些時間去發展,你是否能背負這一代人的使命?就好像從個人電腦到智能手機過去五十年的發展,你能選擇一工作就進入智能手機時代嗎?

其實也不用過分悲觀。比如Game Boy那么早期的設備,那么有限的機能,全世界也賣了一億臺,也隨之誕生了傳承至今的知名IP Pokemon。所以大家不用去想那么多,不用強求每年一定要賣多少臺,也不用去賭明年蘋果會不會出相關設備。我們看長期,用十年的維度來看,AR/VR設備在2030年前還是很有可能達到幾億臺的市場,2025年達到幾千萬臺的市場,這樣其實已經很不錯了,這意味著做內容和應用的創業者也能有十億美金和百億美金公司的機會。

2. 做真正的創業者

在VR圈里,有這樣一個段子:很多從業者從來不用VR,而VR應用的開發者,只在測試自己的應用時,才會用上那么一段時間。

我第一次聽時覺得好笑,但是我發現不光是XR圈,整個創投圈都有類似問題。這個現象在之前是鮮見的,而今非常普遍。也許是經歷了過去20年的充分發展,中國創投圈的陋習越來越多。

我把他們歸結為一類人。有這樣一類人,嘴上說用戶體驗,但做的事從來和用戶體驗無關,嘴上說用戶第一,卻連自己的用戶是誰都不知道。有這樣一類人,嘴上說深度思考,但從不知道多深算深。有這樣一類人,嘴上把巨頭噴得體無完膚,卻從未對巨頭做的事進行真正了解。有這樣一類人,口中謙虛,卻總是嘴上說說,面對負面反饋,從未聽進去。有這樣一類人,學習只停留在閱讀公眾號,忽略對真正的專業知識的鉆研。有這樣一類人,談重視人才,找人花的時間永遠小于10%,管理方法只會團建。

這些人都有共同特點,就是從報道、從聊天中知道一些熱詞、大詞,但他們知道的也僅限這些詞匯本身。他們無法認知這些詞匯背后從抽象到具體的全部過程,更談不上踐行,更談不上進步,永遠都在低水平重復。這些人是名義上的創業者、產品經理、管理者……卻對真正的知識和技能一無所知。

我們要警惕成為這樣的人。

而有另一類人,嘴里從來不講用戶第一,腦子里琢磨的都是用戶需求,對用戶對場景爛熟于胸。嘴上雖然不講深度思考,但對于專業問題你根本問不倒他。從不講管理,但對于打造團隊毫不吝嗇時間。從不炫耀自己讀了多少本書,每過一段時間你卻發現他的認知又上了一層樓。

從具體到抽象,從抽象到具體,從實踐到理論,從理論到實踐,他們反復循環、反復踐行。

他們才是真正的產品經理,創業者、管理者。

3. 從二維信息技術革命到三維信息技術革命

今年以來,進入行業的人明顯增加了。首先國外的市場明顯比國內進展更快、資金投入更多,純內容的VR公司進行數千萬美元級別的融資都發生了好幾次。國內除了字節發布Pico4,今年騰訊也組建了XR團隊,美團龍珠資本也投資了老羅最新的AR項目。今年雖然因為全球的經濟環境承壓,行業發展不好,但總體上來說,從去年8月到今年8月,入場的團隊越來越多,越來越專業。

回到三維信息的獲取和利用,我的建議是:千萬不要拿以往的經驗去想,想什么沉浸感、多人聯機,因為以前都有了。我們要想的是通過應用三維信息能夠創造出與以前不同的什么價值?這是需要這個時代天才的產品經理和工程師來回答的問題。以前我也很擔心use case的事情,但我后來發現這恰恰就是這個時代該做的事情。

Quest 2的潛力其實還沒有被發掘完,哪怕在Meta內部,真正懂VR和AR的人也并不多,好些人還是用做二維App的方法去做事。能夠真正具備跨領域的批判性思維、能跳出自己行業重新去認知新的技術、造出新的跨時代的產品的人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很少。只有等這層窗戶紙捅破了之后,行業才會加速發展。但現在我們從源頭來看,一些在關鍵位置上占據資源的人,還存在比較嚴重的路徑依賴,他們根本不聊三維信息,還處在用過去20年的經驗拿著錘子找釘子的狀態。

我們現在隨便點開一篇元宇宙的文章,講社交、講多人、講聯機、講 UGC、 講 AIGC……它有半個詞提到了三維嗎?怎么去利用這些三維信息沒有提到,你把它全文替換了之后,你會發現手機和 PC也完全可以做這些事情,新價值在哪里呢?并沒有說到點子上。

我們過往50年,經歷的是二維信息技術革命,我們未來50年,要經歷更加精彩的三維信息技術革命。我們過往50年不斷地去采集加工輸出二維信息。從文字到圖片到視頻到短視頻都是二維的,短視頻可以算是二維信息的利用的極致。二維信息技術革命和各行業做結合,改變了很多行業。但二維計算設備并不能夠把三維空間的三維信息都采集出來,三維信息技術革命才剛剛開始。

我覺得我們未來非常有可能看到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的產品出現。但為什么還沒有出來呢?一方面是硬件確實沒有那么完善。另一方面是行業主流到現在都沒搞清楚什么是三維信息和二維信息,他們還在用舊的眼光去看待新的事情。

個人電腦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安迪-比爾定律,原話是”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安迪-比爾定律是對IT產業中軟件和硬件升級換代關系的一個概括。安迪指英特爾前CEO安迪-格魯夫,比爾指微軟前任CEO比爾-蓋茨,這句話的意思是,硬件提高的性能,很快被軟件消耗掉了。

這個定律原意是諷刺開發者不懂得優化,浪費了硬件性能。但是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理解,就是硬件每次升級新增的特性,需要被天才的產品經理和工程師充分利用。今天馬克扎克伯格提供了VR設備,也需要全球優秀的產品經理和工程師跟上。

我看到全球市場中,比如歐洲一些地方已經有一些創新,在做各行各業的嘗試,并且已經有些地方做得非常好。在中國,一些務實和優秀的VR創業者也逐漸露頭角。上個月我跟劉瀚陽(VR動作游戲《Battle Talent》制作人,該游戲已突破100萬用戶)聊天,他說:

”我覺得《Boneworks》在機制層面更優秀,更能代表VR游戲的發展方向,自然有著更高的產品冪律,更能以小博大。如果把《Half-Life:Alyx》同樣的資源用在《Boneworks》上,相信效果好得多。Alyx可以說是2016年基于傳送思路制作的VR游戲體驗的巔峰,但已經落后于后來的自由移動+物理交互的游戲,代表作有《Blade & Sorcery》《Boneworks》《Saints & Sinners》,都是小制作大成功的典范。他們都是社區自底向上的產物,當年大廠輸出的最佳實踐已經被證明完全不適用。“

就在剛剛過去的9月,穴居人工作室(Caveman Studio)的VR FPS作品《Contractors》更新了新版,在Meta Quest Store的全球收費榜排名沖到了全球第五,目前穩定在前十,一舉超過了競爭對手《Onward》,完成了從中國第一VR FPS到世界第一VR FPS的蛻變。

在談到制作理念時,老丁(穴居人創始人丁偉翰)說,”用爬梯子這個動作來類比我們做的游戲,一開始,我們先做個梯子,我們能爬上去,融資有錢了以后,我們可以把爬梯子的效果搞得更逼真一些,比如手握梯子時,梯子可能還會晃一晃。過去五年,我們完成了VR FPS從平面到立體的轉變。“

在談到未來的計劃,老丁說:”今天我們玩VR的FPS游戲,一顆子彈向你射來,你馬上會左右閃躲,然后還擊。五年后的VR游戲將會變成另外一個樣子“,他指了指餐廳的桌子,”子彈來了,你可能首先想的不是還擊,而是會躲到桌子下面,甚至用手把桌子推倒作為擋箭牌,然后再進行還擊。“

XR今天還在早期,三維信息技術革命才剛剛開始,當我看見一小撮人在一個小社區里激烈地探討著未來,探討著VR和AR如何改變世界,如何用三維信息技術創造前所未見的產品和前所未有的生活。

這種感覺就像回到了1998年、1999年,那時候玩互聯網的人其實也蠻少。今天知名的企業家馬化騰、丁磊,當時的身份就是網友,大家也都互相認識,都在一個BBS 里,也是蠻小眾的。小時候打游戲、玩電腦、上網,也被認為不務正業。但二十年后,互聯網深刻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就了一個個偉大企業的傳奇故事。

哲學家普列漢諾夫在《論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問題》曾深入討論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他最后發現,歷史的總體趨勢是由社會發展的客觀階段決定,而杰出人物決定總體趨勢的具體面貌。雖然歷史總體趨勢并非個人可以左右,但是杰出人物往往可以加速或者減緩重大歷史事件的來臨,并刻下屬于自己的印記。

過去二十年,中國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工程師和產品經理。我曾經和身邊朋友講,三維信息技術革命是一個系統性的機會,或許只有它才能系統性地承接過去二十年互聯網培養出的人才,未來大家都將或主動或被動地投身到這場革命中來。

今天,我們有機會也有能力塑造屬于我們的三維信息技術革命的未來,創造前所未有的產品和應用,每每想到這里,我都激動不已。

讓我們抓住時代的機會,刻下屬于自己的印記,書寫生命中的黃金年代

來源:元宇宙之心

元宇宙之心

企業專欄

閱讀更多

金色早8點

金色財經

去中心化金融社區

CertiK中文社區

虎嗅科技

區塊律動BlockBeats

念青

深潮TechFlow

Odaily星球日報

騰訊研究院

Tags:ESTMETETAMETAAlgoVestMETAALLBI幣METAGOLD價格PVC Meta

火必
十點建議助你在 Web3 安全探索_WEB3

如果你初來乍到 Web3 的世界,你要學習的第一件事是:保持懷疑,保持敬畏,保持對求知欲;路途自由美好,但路邊也險象環生.

1900/1/1 0:00:00
芻議《非法竊取比特幣的刑法定性》_比特幣

近日,《中國檢察官》公眾號刊載了一篇北京市檢三分院檢察官撰寫的題為《非法竊取比特幣的刑法定性》(以下簡稱“《定性》一文”)的文章,文章認為,認定非法竊取比特幣行為性質.

1900/1/1 0:00:00
Web3新時代:跨鏈、可組合性和鏈間互操作性_區塊鏈

原文:《Cross-chain Bridges, Composability, and a New Era in Blockchain Interoperability》by Georgios.

1900/1/1 0:00:00
Maverick?內部信:我們如何躲過“FTX災難”對未來宏觀走勢的判斷_MAV

撰文:Simiao Li,Maverick Crypto編譯:餅干,ChainCatcher 原文鏈接: https://www.chaincatcher.com/article/20.

1900/1/1 0:00:00
金色觀察丨FEVM黑客松九個獲獎項目一覽_區塊鏈

2022年11月21日,ETHGlobal宣布和Filecoin聯合舉辦的FEVM黑客松選出了九個獲獎項目.

1900/1/1 0:00:00
加密貨幣的2022終結_加密貨幣

全球第三大加密貨幣交易所、估值為320億美元的FTX,一周之內迅速墜入破產保護,創始人兼CEO班克曼·弗里德(Sam Bankman Fried,推特用名SBF)辭職.

1900/1/1 0:00:00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