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貧窮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大概是“不就沒錢了嘛,有啥大不了的,誰沒有點困難”,甚至某些人還會出口譏諷幾句,人窮志短,活該你沒錢。
但對于真正經歷過貧窮的人來說,貧窮是懸在他們頭頂上的一把利劍,稍有松懈,劍便會落下將其貫穿,他們開始瘋狂掙扎著想要逃出危險區域。
他們從不奢求什么生活品質,只希望有醫看,有書讀。他們不求做人上人、爭權貴,只求能安安穩穩地過普通人的生活。
貧窮有多可怕?
2019年11月8日,年僅22歲的大學生“阿納斯”在法國大學管理事務中心的餐廳外自焚,他在自焚前幾分鐘在網絡上發了一封“訣別信”,內容是:
CNN披露美國黑人比白人受FTX破產影響更強烈:金色財經報道,CNN披露美國黑人比白人受FTX破產影響更強烈,SBF和FTX破產導致許多個人加密資產被抹去,而在有色人種社區中這種影響尤為強烈。根據嘉信理財的一項研究發現,美國黑人比美國白人更有可能投資加密貨幣,皮尤研究中心也發現黑人、亞裔和拉丁裔美國人比美國白人更有可擁有或交易加密貨幣,因此導致黑人成為加密貨幣內爆打擊最嚴重的群體之一,面臨的財務風險也更大。[2022/12/24 22:04:56]
“今年我沒有了助學金,但就算去年有助學金的時候,也只有450歐元,這點錢夠活嗎?”
因為沒拿到相當于3500元人民幣的助學金,這個年僅22歲的大學生選擇自焚。
從心理學角度看,“缺錢”正在摧毀他的判斷力。
澳洲央行:已加強CBDC研究,但仍認為無實施的強烈理由:金色財經報道,洲央行的支付政策主管Tony Richards周四表示,與其他一些主要央行一樣,該行已經加強對于本國實施數字貨幣的研究,但仍認為其優點不足以采信。Tony Richards表示,大多數主要經濟體現在都在考慮是否發行央行數字貨幣(CBDC),不過還沒有央行付諸實行。CBDC是一種僅存在于互聯網上的現金等價物,與加密貨幣不同,CBDC不具有去中心化的特色。鑒于整體情勢發展可能導致有理由發行零售CBDC,澳洲央行已加強CBDC的研究。Tony Richards聲稱:“澳洲現有的電子支付系統已經為家庭和企業提供了廣泛的安全、便捷和低成本的支付服務。澳洲央行工作人員至今還不認為澳洲有實施CBDC的強烈政策上的理由。”[2021/11/18 22:00:08]
認知沖突模式
數據顯示:Bitfinex上的投資者強烈看漲ETH:Bitfinex數據顯示,目前該平臺上有價值3.61億美元的ETH多頭倉位。雖然這還不到該資產總市值的2%,但這個數字已經遠遠高于年初的水平,也遠遠高于去年牛市頂峰時的水平——分別為7000萬美元和1.5億美元。這意味著Bitfinex上的投資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看好ETH。
盡管如此,加密貨幣分析師TeddyCleps卻表示,雖然ETH已從一周低點反彈了約4%,但從技術分析的角度來看,ETH仍處于危險之中。數據分析公司IntoTheBlock也指出,根據訂單數據,有意出售ETH的投資者多于有意購買的投資者。此外,鏈上活動的勢頭也有所減緩。(Bitcoinist)[2020/5/24]
哈佛大學教授SendhilMullainathan曾進行過一項關于資源稀缺狀況下人的思維方式的研究,發現長期資源匱乏的狀態下,人們對這些稀缺資源的追逐,已經完全壟斷了人的注意力,導致忽略更有價值的信息,造成心理上的焦慮和資源管理困難。
分析 | 耶魯大學:比特幣價格受到“強烈的時間序列動量效應”影響:據Cointelegraph報道,耶魯大學經濟學家Aleh Tsyvinski和Yukun Liu博士首次對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經濟分析,他們分析了2011年至2018年間比特幣的行為,同時追蹤了瑞波和以太坊的數據。研究發現,加密貨幣對大多數普通股票市場、貨幣和商品的收益以及宏觀經濟因素沒有任何影響 。相反,研究人員聲稱加密貨幣的收益可以通過加密貨幣市場特有的因素來預測。其中包括一個“強烈的時間序列動量效應”,Tsyvinski和Liu認為,如果比特幣的價格在一周內上漲,則可能在接下來的一周內保持增長。研究人員指出,比特幣價格的大幅上漲刺激市場出現更高的需求,從而帶來了更多的投資。該研究表明比特幣的“動量效應更強”,對于以太坊和瑞波幣來說,也同樣具有統計學意義。[2018/8/9]
長期處于“缺錢”的狀態,人的認知能力和判斷力都會全面下降,不僅僅會導致人們失去選擇所需的心力,即使他們隨著生活的變化不再缺錢,依然還會帶著這種認知沖突模式去生活。
分析師:市場并未發出強烈的信號 比特幣可能會繼續橫盤:Evercore ISI的Rich Ross表示,市場并未發出強烈的信號,比特幣可能會一直橫盤,直到出現新的趨勢。[2018/5/3]
當人處于認知沖突模式時,也意味著很容易陷入一個貧窮的惡性循環當中。
后續的采訪中,女大學生露娜對媒體說:我的助學補助金是392歐,我的房租是391歐,每個月付完房租我只剩下1歐元當生活費,我必須出去工作,不然連飯都吃不起。
此外,在很多歐美國家,有超過50%的大學生承認,一天吃不滿三頓飯,因為沒錢。生病了會忍著不去看醫生,因為沒錢。
社會評論家喬治·奧威爾曾說過:“貧窮的本質就是消滅未來。”
他們缺少信息來源,相信錯誤的事情,生活中肩負著多重壓力,難以做出正確的選擇。要么工作,要么學習,邊打工邊學習成績就會受到影響,成績受影響后相應的政府補助也會不斷減少,這是一個糟糕的循環。
大腦結構產生變化
從認知層面看,在貧窮環境下長大的兒童大腦會發展出不同的結構,隨著家庭收入的上升,兒童大腦的表面面積也會擴大,其中最激烈的變化出現在低收入水平層面。
兒童大腦結構上的差異在記憶、讀寫、行動力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有經濟能力的家長可以為還在投資更多促進其神經發育的資源上,如:書籍、教育,為孩子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
此外,由于家庭生活壓力的不同,部分父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艱難維持生計,往往無法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雙方互動也相對較少。
前段時間在網絡上看到一則令人心酸的故事:
這名父親是一位出租車司機,開了20多年夜班,2015年起身體開始不舒服,但一直拖著不肯去,就這么拖了幾年,病重住院時已確診是肝癌晚期。
可面對剛剛踏入社會的養女,他卻強打精神。“我看他呼吸困難,讓他吸下氧氣。他總說氣能透過來,不用。”幾個月后他病情加重才向女兒吐露實情:“我總希望給你多省兩塊錢用用。”可是一小時氧氣費才四塊錢啊。
貧窮牽動著人的神經,任何風吹草動,都能夠讓人歇斯底里。它又壓迫著人的靈魂,無聲無息,壓得人喘不過氣。
強烈的自卑感可能引發犯罪
自卑感是一種“比不上”的感覺,它來源于“比較”。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它是個體在與他人進行比對時,所產生的一種“比較弱”的感覺,最終出現“無法實現”或者“能力不足”的心理。
從個體心理學角度看,貧窮,尤其是在兒童成長階段的貧窮體驗,是產生自卑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不足感,可能是因為個體不當的家庭教育或者生長發育速度落后于同齡人。
比如:兒童時期家境非常貧窮的人,會認為自己“一無所有”而感到自卑,這種無助的感覺,會讓他們萌生出一個擁有很多財富的目標,幫助他們平衡此時自卑的感受,從而獲得繼續生存和努力的動力。
但是,它除了讓你羞恥、窘迫、短視、不自由,而且還會將人性中的陰暗面逐一放大、膨脹,甚至不可控。因此,窮人的犯罪率居高不下。相比于富人,他們可能更沖動、殘暴、仇恨、鋌而走險、不計后果。
2019年5月,17歲少年羅楚從網吧出來,看見老太太拿著面包經過,直接上手搶了。在爭取賠償處理的過程中,羅楚說道:“我現在最值錢的東西就是這副眼鏡,不知拿什么賠。我搶了奶奶,能做的就是認罪,安心窩在牢里。”一切確實如他所料,他的量刑為五年,等他出來時就22歲了。
貧窮,可以將一個善良的人逼成惡人,就像一個劊子手,一下子揮刀砍掉人們心頭最光明的那個部分。它所帶來的危害,遠不止生活的不便、物質的匱乏,更可怕的是,對精神的逐漸摧毀。
這三起案例,均是經濟問題——貧窮致命。
在全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貧窮,從大學生到普通工人,沒人能置身事外。
-TheEnd-
作者|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Theessenceofpoverty:whycan'twegetridofit》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賒刀人”?自古就有,古時叫“賣卜”,近代叫“打賬”。賒刀人背著一口袋菜刀,在村口叫賣,卻不收現錢,而是說出一句“讖語”,等讖語實現,自會有人回來收錢.
1900/1/1 0:00:00劉世海一邊開著大卡車,一邊盤算著,剩下的救援物資,他還得跑六趟,至少2月底才能回山東了。可是,回到山東能去哪兒呢?家是回不去了,他不想能“連累”今年要中考的孩子被隔離。但能去哪兒,他也不知道.
1900/1/1 0:00:00每經記者:劉永生每經編輯:陳旭近幾年,區塊鏈憑借其獨有的信任傳遞機制,逐漸成為金融科技領域的熱門技術.
1900/1/1 0:00:00貨幣作為人類社會經濟中的重要媒介,它起源于原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人與人之間產生物品交換的需要。歷史上貝殼、絲綢、都曾經作為貨幣,在北宋時期,還曾出現過紙幣.
1900/1/1 0:00:00最近新冠肺炎疫情在日本呈擴散趨勢。有不少日本超市表示:“因為疫情,酸奶供不應求。”在很多日本人心中,酸奶是“萬能藥”,可以提高免疫力,可以增強腸道活力,可以美顏,可以延緩衰老……平時,無論身體哪.
1900/1/1 0:00:00程序員BM萬萬沒想到,以區塊鏈3.0技術領先自居的EOS,將來有一天可能會死于其極致追求的“技術”刀口下.
1900/1/1 0:00:00